总有人将老师比喻成园丁,说他们辛勤培育、灌溉一颗颗的小树苗,直到他们长成参天大树;有人说教师是“断案警察”,每个课间都在处理学生间的小摩擦,为他们排忧解难;而余赛赛老师更愿意将老师形容为“牧羊人”。每天带着自己一圈调皮捣蛋的“羊儿”,看着他们成长。
如何在四年内将自家的羊儿养得更好呢?余赛赛老师这个“牧羊人”有以下几点看法。
教会羊儿自己吃草
羊儿要长大,首先要学会自己“吃草”。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学会听课。班主任不再扮演班级管理中举足轻重的角色,而是由学生接棒, 实现自主管理。这就要求让学生先要形成自觉关心班集体的意识。班主任引导学生建立“班集体”这一概念。我们学校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,制订了:自律,自主,自信,自强的年级行为目标。余老师认为,而自律和自主就要求孩子们学会自己“吃草”。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。一、学生要学会自律。课堂上认真听讲,听清楚老师的要求,认真汲取养分。二、学生要学会自主。在没有外界督促的情况下,能自主进行学习,以此来充盈自己的知识。
训练羊群的“领头羊”
从学生中找到“领头羊”。余老师认为,这里的“领头羊”并不是班干部,而是指学习积极且有正气的学生。他们代表了一个班的学风,而且对班里其他同学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,因为,这几位“领头羊”的挑选需要慎之又慎。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:一、选出班级前15名同学。分别进行谈话。根据成绩分析优势学科和弱势学科,并制定出具体可操作性的措施,让他们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坚持下来,并保证下次考试可以见到成效。二、班主任暗中观察这15名同学的学习习惯。到教室后有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、课堂上有没有说闲话的行为、早到和迟到情况有没有以及谈恋爱等等。一旦发现,就必须从“领头羊”中剔除,需要重新挑选“入圈”的羊儿。
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,很大程度上是由这部分学生决定的。他们对班级的学习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。一、课前,当其他同学来到班集体,看到成绩靠前的学生在学习,他们也会受到感染,自觉进入学习状态。有班干部对班集体有着最直接而全面的引领作用。让孩子民主选举,自主管理,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其中,这将使班级建设“型散而神不散”充分发挥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,让班集体永葆活力。二、课上,中等生大多数不知道如何记笔记。那么他们可以认真观察这部分“领头羊”,跟着他们学,什么地方需要记笔记,需要记在哪里等等。慢慢地,他们也会养成习惯。
其次,余老师建议班主任要放下手中的“鞭子” ,要做学生学习、情感上的引导着,要建设情感教育,建设温暖的班集体。这就需要班主任要以真挚的感情去激发学生的真情。
创造安全的吃草环境
同样是将羊群赶进草坪吃草,高明牧羊人会把羊群赶进一块既水草丰美又相对安全的草坪,让羊群安心尽情地吃草,专心汲取养分,快速成长。余老师认为,这寓意着班主任要想管理好学生,首先应当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,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。嘈杂的课堂环境,精疲力尽地人际关系都会使学生没办法集中注意力,甚至对课堂学习产生抵触情绪。学习使学生主观进行的一项活动。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前提保障。因此,作为牧羊人,要替羊儿扫除一切障碍。学习是学生的天职,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,学生就不想进课堂学习,甚至抵触进课堂。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
需要组建好一个团结健康的班集体。所谓团结健康的班集体就是人心要齐,风气要正,绝不能让一些不好的风气成为引导学生的主流。班级要有班级的目标和宗旨,什么该提倡发扬,什么该明令禁止,班主任必须要旗帜鲜明地亮出来。
依托羊群的“牧羊犬”
训练有素的“牧羊犬”是“牧羊人”的左右手。牧羊犬可以在羊群外出吃草的过程中时时刻刻进行监督,防止有羊群突破安全区,预防个别迷路的羔羊。在学习上也是一样。老师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左右手。班主任一定要有自己的帮手,他们可以在班主任不在教室的时候起到监督作用。但是,要想让学生对他们彻底信服,他们必须首先得到培训: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想要管别人,自己要先做表率。如果你自己管不住自己的言行举止,嘴巴爱说话,手上动作也不少,那么别人在乱说话的时候,你去劝诫,估计会有人这么说你:你自己还说话呢,凭什么管我。所以要想让自己有信服力,需要做到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。”
教师是牧羊人,吹着的牧笛就是不朽的童话。希望有多的班主任可以像余老师这样,做一个快乐的“牧羊人”。